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4节(2/2)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54节
&esp;&esp;此事是他提倡,《洪武算经》又是以他的算书为蓝本,不让他当总编纂说不过去。
&esp;&esp;不过他毕竟只是挂名,不管具体事务,所以下面又设了两个副总编纂。
&esp;&esp;分别为邱广安和程一民。
&esp;&esp;邱广安是户部左侍郎,政务繁忙,属于半挂名,真正负责事务的就是程一民。
&esp;&esp;下面又分了数个小组,推选出了组长。
&esp;&esp;众人又根据各自的擅长,去了所属小组。
&esp;&esp;如此这般商议下来,洪武算经的编撰工作正式展开。
&esp;&esp;陈景恪也松了口气,然后心中涌出无尽喜悦。
&esp;&esp;总算在外朝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圈子,为日后的计划开了一个好头。
&esp;&esp;-----------------
&esp;&esp;朱标的动作越来越大,最开始只是在应天府修建了五座仓库。
&esp;&esp;大家还以为是为了备荒,并不觉得奇怪。
&esp;&esp;毕竟丰年修建大量仓库囤积物资,是历朝历代的做法。
&esp;&esp;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了不对劲儿,因为紧接着他又下令,在应天府境内修建三十多座大型仓库。
&esp;&esp;这还不算完,朱元璋下令抽调民夫,往边关重镇输送大量军需物资。
&esp;&esp;这怎么看都是要兴兵打仗的架势,而且还是那种大仗。
&esp;&esp;一时间朝野哗然。
&esp;&esp;又恰逢各地士子赴京赶考,读书人聚在一起自然少不了针砭时政。
&esp;&esp;没多久,所有人都默认朝廷要大举兴兵了。
&esp;&esp;对此,有的支持,有的认为不该如此大动干戈。
&esp;&esp;当这个消息传到周边各国,藩属国们都吓的瑟瑟发抖。
&esp;&esp;纷纷派出使节团进贡,以表臣服之意。
&esp;&esp;北元是最紧张的,生怕大明发动攻势,抽调了大量青壮牧民组成军队严阵以待。
&esp;&esp;秋季马正肥,是草原战斗力最强大的时期。
&esp;&esp;北元大军磨刀霍霍,已经做好迎头痛击的准备。
&esp;&esp;到时候再顺便南下劫掠一番,就可以更好的度过冬季,简直完美。
&esp;&esp;然而他们左等右等,始终不见明军打来。
&esp;&esp;又不敢主动进攻,只能这样干耗着。
&esp;&esp;一直等到第一场大雪到来,他们才确信大明不会出兵。
&esp;&esp;然而已经晚了。
&esp;&esp;秋季是草原储备粮草过冬的时期,大量青壮被抽调,导致许多部落准备不足。
&esp;&esp;今年的冬季,难熬了。
&esp;&esp;第62章 制度上的无奈
&esp;&esp;北元如此想并不奇怪,就连大明内部,也都认为朝廷要打一场大仗。
&esp;&esp;民间议论纷纷,军方的反应更加激烈。
&esp;&esp;各地边军全员就位,枕戈待旦。
&esp;&esp;但是军方将领却并不觉得高兴,皇帝支持打仗这自然是好事,可现在真不是全面出击的时候啊。
&esp;&esp;强行开打,危险性太大,折损率也高。
&esp;&esp;于是几位统帅纷纷给朝廷上奏。
&esp;&esp;由于朝廷还没有明确下旨开战,他们也不好直接说自己的意见。
&esp;&esp;只能假借汇报工作,来阐述自己的意见。
&esp;&esp;基本上都是介绍敌我形势,然后隐晦的表示,眼下开战时机不成熟。
&esp;&esp;朱元璋看到这些奏报,也是哭笑不得。
&esp;&esp;不过他并没有解释,借着这个机会让军方提高警惕,同时震慑一下列国也不错。
&esp;&esp;陈景恪得知此事,相当的无语。
&esp;&esp;咋牵扯到军方了。
&esp;&esp;不过这样也好,就更不会有人怀疑朝廷的真实用意了。
&esp;&esp;到时宝钞改革就能进行的更加顺利。
&esp;&esp;这也算是另类意义上的,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了吧。